守护天空精灵 陕西野生鸟类保护专题展览游人如织_栖息地_倡议书
7月31日,记者来到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新城区的陕西科学技术馆,探访陕西野生鸟类保护专题展览。展览现场游人如织,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前来参观这一“守护天空精灵”的特别展览,并在签名墙上签下《爱鸟护鸟倡议书》,成为一名“护鸟宣传员”的同时,用实际行动践行爱鸟护鸟的责任,共建人鸟和谐共处的美好家园。
据悉,此次展览共展示鸟类64种、标本20个,展区设置电视大屏,滚动播放鸟类科普视频。
展区紧密围绕“知识探秘、保护实践、法治共建”三位一体理念,运用科普图文、标本实物及多媒体互动等形式,通过“揭开飞羽世界的奥秘、陕西特有鸟类物种巡礼、共话鸟类保护”等三个版块,系统解析鸟类的生物学特征和独特身体结构,重点展示陕南秦巴山地、关中平原以及陕北高原的特色鸟类,普及野生鸟类保护相关法律法规,并结合多媒体显示屏系统直观展示我省鸟类保护成果,生动诠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,倡议公众参与鸟类保护实践。
展开剩余77%趁暑假带着孩子前来观展的王女士由衷地说:“这次观展真的是不虚此行。通过此次展览,孩子不仅了解到白冠长尾雉、遗鸥、蓝孔雀等多个鸟类的生活习惯,还在馆区讲解人员的专业讲解下,学到了很多保护鸟类的小技巧,并在《爱鸟护鸟倡议书》上,签下了自己的名字。这么专业且具有仪式感的展览,不仅对孩子印象深刻,在他的心里,种下了一颗保护鸟类的种子,对我们这些大人,也有深刻的启示。往后,我也会和孩子一起,深刻践行保护鸟类的倡议,让这些‘天空精灵’们,能够更好地展翅高飞。”
展览现场家长和小朋友在《爱鸟护鸟倡议书》上留下签名
资料显示,陕西省鸟类资源丰富,是众多野生鸟类的重要栖息地、繁殖地和迁徙停歇地,全省共有野生鸟类561种。
讲解志愿者进行展区介绍练习
据了解,陕西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7月30日表决通过《陕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野生鸟类保护的决定》。《决定》共18条,重点对保护职责、禁止行为、栖息地保护修复、合理利用、宣传教育等作出规定。《决定》明确我省所有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保护野生鸟类的相关法律法规,遵循保护优先、规范利用、严格监管、公众参与的原则,爱鸟护鸟,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。《决定》紧盯“捕、运、售、食、玩、宣”关键环节,对非法猎捕、交易、运输、食用野生鸟类及其制品作出明确禁止性规定,对观鸟、拍鸟过程中的禁止行为作出明确规定,并依法规范个人鸟类饲养、交易活动。
在野生鸟类栖息地保护修复方面,《决定》依法确定并公布野生鸟类主要栖息地和迁徙通道范围,对以主要栖息地、候鸟迁徙通道为重点的森林草原和重要湿地的保护修复作出规定。
护一片羽,留万鸣声。在陕西省这片生态禀赋丰厚的土地上,鸟类保护已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实践。全省拥有野生鸟类561种,占全国总数的近一半,其多样性见证着生态保护的卓著成效。
近年来,陕西通过法治、科技与社区参与多维发力。颁布首部省级野生鸟类保护专项法规,严控“捕、运、售、食、玩、宣”全链条风险。建立司法协作基地强化湿地与栖息地保护,制定《遗鸥种群数量动态监测技术规范》等科学标准提升物种管理水平。更可贵的是,保护这些“天空精灵”的意识已融入三秦大地的肌理。汉中洋县居民为朱鹮“宁可少打粮”,让这一濒危物种从全球仅存7只恢复至万只种群,更在城市枝头筑巢安家。宝鸡渭河畔186种鸟类与市民共享绿意,摄影爱好者的镜头记录下红隼、雕鸮等64种国家重点保护鸟类的翩跹身影。延安放归91只救护康复的“蓝色精灵”,传递生命重生的温暖。
这些实践昭示,当法律屏障、科学修复与人心守护交织,鸟类便不再是遥望的精灵,而是可栖于屋檐、游于河滨的朋友。如今,陕西正以翱翔的羽翼为笔,绘就绿水青山中万物各得其养、生息与共的壮美画卷。
来源:陕西网 陕西省林业局
发布于:陕西省
